个人思考留笔

【工作反思】(4)"less is more" 做有价值的设计

本本:

这篇拖了好久。从上周觉得工作逐渐进入正轨的节奏,开始知道多跟开发视觉交流,多问他们意见,到这周(6月12日记)前两天因为某件工作上的事情弄得很不开心,心情有点低落。最近想说的有点多。


那件不开心的事,不是因为做出了一个糟糕的东西,而是因为做了件很没意义的事。起因是跟市场及CEO开会时,说起来***的项目,希望把文案改得更有吸引力一点,比如用“一亿人在用的**”激发人们的从众心理,“**日前不不领取就过期哦”造成紧迫感。本意是好的,不过过程很揪心。总之就是用很低的效率,做了很多本来不必要我来做的繁琐的事。事后想起来就觉得好没意义。

其实这件事情本身倒也不是完全没有意义。至少它让我在别人身上看到自己曾经出现过的问题。

比如说,“为了改而改”的文案,比如,因为没想清楚前因后果使用场景,而导致的反复而琐碎的讨论。这些都是我曾经出现过的问题。也只有在这种时候,才更深切地体会到当初跟导师讨论问题时,因为自己工作没做到位,而让别人白白浪费很多时间的状态。

顺带着也回顾了一下最近作为交互设计师,跟视觉及开发讨论问题的情景。发现自己竟然在扮演着自己以前并不喜欢的角色。比如当视觉提出一个新方案时,因为并不完善,所以肯定会有很多问题,我的第一反应并不是帮他一起解决问题使这个方案的优点得以展现出来,而是第一眼就因为盯住了缺点(在初步方案里也许是个很大的缺点,但其实后来发现是能够通过其他方式解决的),就直接把方案否了。

想起了刚来的时候,自己因为一个想做的小的功能点很兴奋,屁颠屁颠地去找人讨论,结果被以“微信就没有这样做,肯定不是因为它没想到,而是它权衡之后觉得不做更好”而否定了回来,当时就特别受挫,觉得这明明是可以出亮点的地方,为什么因为别人没做我们就不能做呢?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

我给别人带去过的问题,自己后来也在别人身上看到了;我曾被别人打击过的点,也以一模一样的方式在对待别人时重现了。我不想做一个固守成规的人,想向导师学习,怎样才可以在保证关键节点不出问题的情况下,以更开放的心态接受别人的新鲜想法。


唠叨完了情绪,再说点正经事。

以前看“less is more”这句话,觉得它是一个理念,一个很好的理念。核心和“断舍离”的思想也比较像,用通俗的话讲就是只做最有价值的事,那些嚼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就果断舍弃。所以当看到别人在页面上堆积很多杂七杂八的东西时,也会觉得很烦。

可是当自己在做设计时,却也会犯一样的错误。例子就是关于某页面上要不要放某个信息。自己最初的设计心态是,觉得用户在这个页面上会想要了解这个信息,那当然放上去最好咯。可是跟导师讨论时才发现,这个地方,技术实现难度比较大,需求场景出现概率低,设计性价比并不高。

回到想老大在第一次找我们新人谈话时,就讲到的“做有价值的设计”的问题。设计的出发点,应该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让生活变得更美好,这是它最有价值的地方。

回到一个具体的app,具体的功能或者页面上,我们做事情的初衷就变成了,解决app现有的问题,以及做我们希望它成为的那个app。问题可以来自于用户反馈,也可以来自于数据反映,例如某个操作的低成功率、用户流失等等。“做我们希望它成为的那个app”,也就是找亮点,有没有特别、好玩的东西,做出来会让大家对这个app留下好的印象,比如很潮很酷很特别。回想以前接触到的理论,似乎刚好可以跟kano模型中的基本型需求和期望型需求对应上。都是直接影响到用户满意度的东西。

联系到设计上,导师说,技术的限制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一开始能预料到的,每个细节都跟开发去确认也是不现实的。那么,是不是可以从接手需求,到做的过程中,都可以时不时跳出来看一看自己做事的思路,增加的每一个功能,文案,都是真正有价值,能带来好处的东西,再放上去呢?

回头看看,自己以前对“less is more”的理解是有偏差的,觉得不管怎么样,少就是好的,什么东西都越简单越好。可是少的直接后果其实是满足不了基本的功能需求。经历过这件事,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有了一些变化,认为这句话的本意应该是当且仅当more并不能带来高价值的时候,less是更好的选择”


再扯开说说产品,战略层面上,产品也许对“性价比”会看得更重。

记得**版本的准备工作中,大家曾热烈地讨论过**功能在目前的使用过程中曾遇到过哪些痛点。是从“问题”的角度找改进切入点。后来想想,我们目前的处境,并不是基础功能做得不好,而是木有亮点。木有亮点,一招毙命。也许这个时候,“找亮点”会对我们更有帮助。当然,说都会说,而我自己,也并不知道究竟该怎样去找亮点。能想到的,只有“田野研究”,近距离观察目标用户在社交上的一些行为习惯和感受,甚至是他们真实生活中面对面的社交行为,都是值得研究的。

再泼点冷水,说点题外话。

曾经听过很多设计师表达过一种对工作的失落情绪,就是当他们认认真真做好一个产品的设计,满心欢喜觉得会得到用户认可时,往往会发现用户并不买账。很多用户并不会因为它美丽的外表,炫酷的交互方式而认可这个产品。而广受用户喜爱的那些产品,往往是一些看起来又土又丑没什么亮点的产品。

有些设计师会觉得这是大众审美的问题,但我并不这么认为。我只是觉得,用户认为有价值的事,和设计师认为有价值的事,在这个时候产生了偏离。这个行业虽说一直在强调“同理心”,但要真地放下自己已有的价值观,放下成见,放下自恋,真正为别人做设计,又岂是口头说说这么简单。

评论
热度(5)

© SeraSay | Powered by LOFTER